夏至:五月节,日光长至,日影短至,至者,极也,故曰夏至;此时节,荷气初展,夏蝉始鸣,时雨并进,人间晚晴。
古语云,先夏至日者为病温,后夏至日者为病暑。暑为阳邪,其性炎热,故暑病多表现为身热、面赤、心烦、小便短赤、舌红脉数或洪大等一系列阳热证候。暑性升散,又易扰神伤津耗气故又常出现身热多汗,口渴心烦,体倦少气,舌红少津、等一系列气津两伤证。暑多挟湿,故又常出现口渴、神疲倦怠、肢体困重、关节酸痛、心烦面垢、汗出不彻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暑湿证。候炎热高温,何以灭暑?祛暑剂正适用于夏月暑热证。那何为祛暑剂?应用应注意什么?又有哪些祛暑剂呢?接下来中医药膳小编为您细细道来。
一、祛暑剂的概念
凡由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组成,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,治疗夏月暑病的方剂,统称祛暑剂。
二、祛暑剂的应用注意事项
运用祛暑剂,应注意辨别暑病的本证、兼证及主次轻重。暑多夹湿,故宜多配伍祛湿药。
三、祛暑剂的分类
祛暑剂分为祛暑解表、祛暑利湿、祛暑益气三类。
(一)祛暑解表——香薷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
【组成】香薷去土一斤(500g),白扁豆微炒,厚朴去粗皮姜制,各半斤(各250g)
【用法】上为粗末,每服三钱(9g),水一盏,入酒一分,煎七分,去滓,水中沉冷。连吃二服,不拘时候(现代用法:水煎服,或加酒少量同煎,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)。
【功用】祛暑解表,化湿和中。
【主治】阴暑。恶寒发热,头疼身痛,无汗,腹痛吐泻,胸脘痞闷,舌苔白腻,脉浮。
【方解】本方治证由夏月乘凉饮冷,感受寒湿所致。夏月人多喜于阴凉处憩息,或夜间归寝较晚,每易感受寒湿邪气,寒湿外束,腠理闭塞,卫阳被郁,故恶寒发热无汗;寒湿困束肌表,气血受阻,则头重身痛;夏日易食生冷,湿伤脾胃,气机失畅,故胸闷不舒、腹痛;湿困脾胃、升降失司、胃气上逆则呕吐,湿浊下注大肠则泄泻;舌苔白腻,乃寒湿之候。治宜外散肌表之寒湿,内化脾胃之湿滞。方中香薷辛温芳香,解表散寒,祛暑化湿,以祛在表之寒湿,是夏月解表之要药,为君药。厚朴辛香温燥,行气化湿而解胸闷,去苔腻,为臣药。白扁豆甘平,健脾和中,兼能渗湿消暑为佐药。入酒少许为使,温散以助药力。三药合用,共奏祛暑解表,化湿和中之效。
【运用】
1.辨证要点本方是夏月乘凉饮冷,外感风寒,内伤湿滞的常用方。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,头重身痛,无汗,胸闷,苔白腻,脉浮为辨证要点。
2.加减变化若兼内热者,加黄连以清热;湿盛于里者,加茯苓、甘草以利湿和中;素体脾虚,中气不足者,可再加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橘红以益气健脾燥湿。
3.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夏季感冒、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风寒夹湿者。
4.使用注意若属表虚有汗或中暑热汗出,心烦口渴者,则不宜使用。
(二)祛暑利湿——六一散《黄帝素问宣明论方》
【组成】滑石180克;甘草30克
【功用】清暑利湿。暑湿证。身热烦渴,小便不利或泄泻。(本方可用于膀胱炎、尿道炎等属湿热者。)
【用法】为细末,每服9-18克,包煎,或温开水调下,日2-3次,亦常加入其他方药中煎服。入汤剂时按比例酌情减量。
【禁忌】若阴虚,内无湿热,或小便清长者忌用。孕妇忌服。
【方解】本方证由暑邪夹湿所致。暑为阳邪,暑气通于心,故伤于暑者,多见身热、心烦;暑热伤津,则见口渴;暑病每多夹湿,湿阻于里,膀胱气化不利,故见小便不利;湿走肠间,则为泄泻。治宜清暑利湿。方中滑石甘淡性寒,体滑质重,既可清解暑热,以治暑热烦渴,又可通利水道,使三焦湿热从小便而泄,以除暑湿所致的小便不利及泄泻,故用以为君。生甘草甘平偏凉,能清热泻火,益气和中,与滑石相伍,一可甘寒生津,使利小便而津液不伤;二可防滑石之寒滑重坠以伐胃,为臣药。二药合用,清暑利湿,能使三焦暑湿之邪从下焦渗泄,则热、渴、淋、泻诸症可愈。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药性平和,清热而不留湿,利水而不伤阴,是清暑利湿的著名方剂。本方原名益元散,一名天水散,后人通称为六一散。既取“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”之义;又说明方药用量比例,以示区别加辰砂之益元散。
(三)祛暑益气——清暑益气汤《温热经纬》
【组成】西洋参(6g),石斛(15g),麦冬(9g),黄连(3g),竹叶(6g),荷梗(15g),知母(6g),甘草(3g),粳米(15g),西瓜翠衣(30g)(原书未注用量)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
【功用】清暑益气,养阴生津。
【主治】暑热气津两伤证。身热汗多,口渴心烦,小便短赤,体倦少气,精神不振,脉虚数。
【方解】本方治证乃暑热内侵,耗伤气津所致。暑为阳邪,其性开泄,暑热伤人,易扰心神,伤津耗气,故见身热汗多,心烦口渴,小便短赤,体倦少气,精神不振,脉虚数。治宜清热祛暑,益气生津。方中用甘寒之西洋参益气生津,养阴清热;西瓜翠衣清热解暑,止渴利小便,共为君药。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;石斛、麦冬助西洋参养阴清热,益胃生津,共为臣药。黄连苦寒泻火,以助清热祛暑之力;知母、竹叶清热除烦,共为佐药。甘草、粳米益胃和中,为使药。诸药合用,具有清暑益气、养阴生津之功,使暑热得清,气津得复,诸症自除。
【配伍特点】方中清补并用,既清热解暑,又益气养阴,有标本兼治之义。
【临床运用】
1.用方要点:本方为治夏月感暑,气阴两伤常用方。临床以身热汗多,心烦口渴,体倦少气,脉虚数为辨证要点。
2.现代运用:本方常用于治疗中暑、小儿夏季热等属暑热气阴不足者。
【使用注意】本方滋腻养阴之品较多,对暑热夹湿者,不宜使用。
【方歌】王氏清暑益气汤,善治中暑气阴伤,洋参冬斛荷瓜翠,连竹知母甘粳襄。